查看原文
其他

管延萍,你背着背篓的样子,真的很好看!

南方日报 2023-05-12




南方日报8月18日头版报道。


南方日报报道版面。


火塘的火“吱吱啦啦”烧着,仍点不亮小木屋内的黑暗。扎着麻花辫的“白大褂”一进门便放下背篓,娴熟地打开吊灯。


“学罗军!”她轻唤。


只见,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缓缓抬头,眼神从彷徨变得舒展。


管医生来了。患重症精神病的他似乎有了感应。


管延萍(右一)和护士林湘背着背篓走在丙中洛的茶马古道上,前往雾里村为村民看病。


这是距广东省珠海市2000多千米的丙中洛镇,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。即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,去一趟也得两天半。


两年多前管延萍从珠海市金湾区三灶医院到此处扶贫支援。她和同伴背着装满医疗设备、药品的背篓,攀悬崖、过峭壁、渡怒江,将散落在深山峡谷的46个村组来回走了6轮,送去了健康,播撒了大爱,被亲切称为“背篓医生”。


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将至,管延萍早把当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。


那,又将是忙碌的一天。


丙中洛最远的村庄,管延萍需步行三个小时,翻越一座大山才能到达。


解忧背篓


医生的背篓可以解忧。不惧山高水长,他们送医送药到家门口,一解乡亲们身体病痛、心中烦愁。


打基老妈妈的心结就是管延萍解开的。


年过八旬的她居住在海拔3000米的小茶腊独龙族村。49岁的重症精神病患者学罗军是她的儿子,也是她的心病。


过去,学罗军总将自己包裹在小木屋的黑暗中,蜷缩于小床的角落,在那儿吃喝拉撒,又脏又臭。


打基老妈妈担心儿子发病自残,在屋内架起小床陪伴。“可我年纪大了,身体也差了,他老这样不是办法。”


这一切,因管延萍而出现转机。


管延萍为学罗军检查身体。


一年多前,在多次随访后,学罗军被她“哄”到院子里。在久违的阳光下,他剪了指甲,理了头发,也打开了心门。


自此,打基老妈妈便觉得管医生是“救星”。前不久,学罗军因摔伤情绪波动,她又向管延萍求助。


管延萍为学罗军洗头,先后足足倒掉三盆脏水。


她还是那样有办法:轻声安抚、仔细检查。她面前的学罗军千依百顺。看到他头发、指甲长了,管延萍二话不说要给他收拾一番。


管延萍为学罗军剪头发。


院子里,阳光下,打基老妈妈默契地递上水、剪刀和塑料布。


“来,把头低下来。”管延萍侧身弯腰为他洗头,足足倒掉三盆脏水。


“理个发,好吗?”管延萍边说边为学罗军擦拭头发。


“嗯!”学罗军点点头。


“咔嚓咔嚓”,凌乱的发丝散落一地。


随后,管延萍又将他的脚架在自己腿上为他剪脚趾甲。看那脚趾甲的长度与污垢,已是“日久失修”。她眉头都没皱,直接动手。


“学罗军真棒!”一旁打下手的护士林湘竖起了大拇指。


清清爽爽的学罗军笑了,还情不自禁地晃动双腿——那是他表达愉悦的方式。


管延萍为学罗军洗脚。


管延萍为学罗军剪掉又黑又长的脚趾甲。


在当地,像学罗军这样的重症精神病患者有41人。这与他们普遍缺乏健康常识,常常过量饮酒导致肝、脑损伤,从而诱发癫痫性精神障碍不无关系。


“深山峡谷,缺医少药,乡亲们看病不易。得了重病,很多人只好认命,令人心痛。”此情此景,让管延萍更觉使命在肩——帮助当地改善医疗服务、树立健康观念、建立公共卫生体系,防患于未然。


管延萍下乡时背篓里装的物品。


7月30日晚8时许,忙了一天的管延萍一行又背起了背篓:B超机、血压计、血糖仪、心电图机……最重的一个有30斤,三四人分担才能把东西带齐全。


“说好了,日当村的李伍妹老妈妈他们还在等着呢。”为了履约,“背篓医生”哼着歌,踏月而行……


管延萍与其他医生打着手电筒到村里为村民们夜诊。


信任背篓


医生的背篓装满了信任。从陌生到熟悉,越来越多人敞开心扉、倾诉心事,将健康托付给广东来的“自家人”。


39岁的李卫华便信极了管延萍。他很不情愿对别人露出左臂,唯独对她“不设防”。


管延萍为李卫华做健康检查。


“是管医生让我们家好起来的!”刚测完血压的他摸着后脑勺笑。高高大大的汉子竟有些羞涩。


这是管延萍上门为李卫华提供家庭医生服务的日子。她耐心嘱咐:“都挺好,就是酒要少喝,每天最多2两。”


管延萍嘱咐李卫华注意控制喝酒的量。


她又缓缓卷起李卫华的左袖——左手没了,疤痕愈合得不错。她轻柔地按摩后,再小心翼翼把袖子放下。


疤痕,是李卫华身上的,孩子们心上的。


3年前,小女儿德兰正盼着父母到学校参加“六一”儿童节活动,忽然听到爸爸因精神病发作而砍断左手的消息。


了解情况后,管延萍为李卫华组建了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跟进治疗、随访。“除了用药控制病情,心病还需要心药。”管医生多次登门“医心”,成了李卫华的知心人,也渐渐被李家当作“自家人”。


管延萍为李卫华检查伤口。


“爸爸病情控制得好,现在不仅可以自理,还能干不少活,单手就能劈柴。”大女儿丽莎说,他还是让她骄傲的爸爸。


在丙中洛建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是管延萍的帮扶任务之一。目前,5000多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已实现服务全覆盖。


这份互信来之不易。两年多来,他们下乡300多次,磨破了鞋子更磨破了嘴皮。


管延萍(右一)和护士林湘走在吊桥上,前往村里为村民们看病。


起初,热心也曾遇冷。有一回,医生们跋山涉水去到一个村开展服务,任由村小组组长用喇叭大声喊,来“捧场”的寥寥无几。


原来,大家以为又是量身高、测体重,意思不大。但体验过的人都说好,既能检查又能治病,一传十十传百,口碑便传开了。


如今只要喇叭一叫唤:“广东珠海的医生来了!”乡亲们便会自发前来排队。


那一天在山顶的碧汪村,他们在空地上摆了3张桌子给大家体检、建档、签约……6小时过去还没忙完。


夜深了,村民们打着手电筒,照亮碧罗雪山深处的夜诊现场,点亮了医患互信的火光。


快乐背篓


医生的背篓满载着快乐。乡亲们“离不开”,他们便“放不下”,这是为人医者“被需要”的幸福。


“在这里,我体会到守护生命的神圣,感受到自己的价值。”被问到为何而来,51岁的管延萍低眉浅笑,不自觉地用手指绕绕麻花辫脚。


因在丙中洛理发不方便,管延萍蓄起了长发,绑成了两条长长的辫子。


她声音轻柔,语气却坚定,与当初下决心时一样。


医龄28年的她干过外科、妇科、产科,也当过全科医生。2017年3月,接到珠海金湾卫生部门的号召令,她动心了。


任务是帮助贡山建立公共卫生与家庭医生服务体系,为期半年。“家庭医生、公共卫生我都熟,不是正好吗?”不过管延萍知道,这个选择意味着要放下许多。


最让她放不下的是患糖尿病、高血压的老母亲。老人家虽不舍,但对女儿的选择给予了大力支持。临行前,管延萍教会了儿子刘佰学给外婆测血压、血糖,便于她远程监控。


管延萍与远在家乡的母亲视频通话。


但她还是低估了怒江的难。


首先是路途难行。第一天从珠海坐飞机到保山,再从保山坐大巴到怒江,被颠得晕头转向;第二天颠簸8小时到贡山,两旁是滔滔江水、悬崖峭壁,随时有滚石落下;第三天在车上晃了半天才到丙中洛镇中心卫生院。


丙中洛地处怒江大峡谷,地质灾害频发,进出道路常常堵塞。


再就是工作难干。当地医疗服务水平较落后,心电图机、B超机根本没拆封;群众健康意识差,她第一次下乡就惊闻一名20多岁的男子因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离世,这种情况还不鲜见;下乡的路很不好走,爬山摔跤常有,她的左臂曾被崖石擦得鲜血直流……


下乡的路常常因为地质灾害中断。


雨天,管延萍走在泥泞的山路上。


“这几道疤痕恐怕得伴着我了。”她笑着说。细看这张脸,奔波已化作眼角的风霜。


“妈,怎么黑成这样!”一次休假回家,儿子见到她不禁大叫。他心目中的妈妈很爱美,还曾是旗袍协会活动的“铁杆粉丝”。


但她不以为意,每日不施粉黛,草草编了辫子便出门送健康。她还主动申请将半年帮扶期延至3年,一为带队伍,二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,三是想为当地新生儿与孕产妇死亡率高等问题找出症结。


管延萍在丙中洛村为村民做健康检查,派发药品。


转眼两年多过去了,管延萍始终享受着“被需要”——


8月初,她3天遇到3单急救:泥石流砸伤、触电、精神病发作躁狂。她贴身护送病人到县医院,确保途中万无一失。


在车上,她紧紧握着朝她吐唾沫的精神病患者李华的手,为他擦掉呕吐物,也被他清醒后的微笑打动。


在乡村,她耐心帮助因外伤卧床的何宝文康复,鼓励他迈出每一小步,见证他重塑信心的过程。


……


管延萍扶着何宝文,鼓励起独立行走,加强锻炼。


“背篓医生”,在峡谷播撒柔情,在高山栽种大爱。


“很久没写日记了。”8月17日晚,管延萍又一次翻到她去年在首个中国医师节时写下的誓词:我志愿献身人类健康事业……敬佑生命,救死扶伤……


这份信念,源于心,践于行。


在海拔3000米的小茶腊独龙族村,一个小村民和管延萍玩起了模仿游戏。


猜您想看:

热血!昨夜,帝吧出征!


真相来了!香港爆眼女事件四大谜团逐个解开


冒雨护港!香港社会各界举行“反暴力、救香港”大集会


向大海讨生活的人


燃爆!中国青年好样的!


来源 | 南方+客户端

出品人 | 黄常开

主创团队 | 曹斯 陈捷生 张梓望 郑一见

后期制作 | 王溪勇 王良珏


--------我是送福利的分割线--------


做拍客 赢千元大奖


快扫二维码参加吧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